RTHK 華人作家 第三集﹕張愛玲 — 華麗的孤寂
http://programme.rthk.hk/rthk/tv/programme.php?name=tv/outstandingchinesewriters&d=2014-10-19&m=episode
1995年9月 , 張愛玲悄悄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 她的骨灰 , 被撒到太平洋『無人居住的地方』。張愛玲用了畢生的時間 , 寫了一個個自己的故事 , 在現實的人生 , 她卻選擇孤獨。
很多人覺得張愛玲一生就像她的作品般沉鬱淒涼 , 最後更孤獨終老。 她的離世 , 傷透了萬千張迷的心 , 卻牽起了另一番張愛玲熱潮 , 催化了張學的研究 , 拓濶了張迷的世界地圖 , 也創造了另一個張迷的世代。
我們都說張愛玲自己就是一個傳奇 , 但這個傳奇沒有因她的死亡而終結 。隨着她的遺稿和信件陸續出土 , 這個傳奇不斷廷續 , 滿足了人們的好奇 , 也引發了一次又一次的爭論。
這股熱潮 , 令人不只滿足於欣賞她的小說和散文。她的譯作和劇本 , 她的英語作品和書信 , 以至所有和她扯得上關係的東西 , 都給人四處訪尋 , 一一搜掘挖?。他們都喜歡從張愛玲的文字去尋找現實中的張愛玲 , 希望揭開作者神秘的面紗 , 陶醉在她經歷過的大事小事。
張愛玲無疑是華語世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作家 , 雖然她最後定居美國 , 但她和兩岸三地 , 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 就讓我們緊隨她的足印 , 重訪舊地 , 緬懷往事 , 感受她這份華麗的孤寂。
導演﹕伍自禎信報C5 15/10/2014
當1995年9月傳來張愛玲已在洛杉磯寓所孤寂地離世那一天,張迷們黯然、嘆息,其實心裡多多少少有個譜,張愛玲不可能給讀者一個大團圓結局吧?1920年9月 30日,張愛玲在上海一幢西式大宅誕生,大宅是清朝重臣李鴻章送給長女李菊耦的嫁妝,而李菊耦就是張愛玲的祖母。張愛玲原名張瑛,母親黄素瓊多次離開家庭,一次又一次的離開她;父親張志沂失意官場,沉迷鴉片。出生顯赫家族,在複雜的家庭中成長,張愛玲小小年紀的已洞察人性。張愛玲唸中一時,在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年刊《鳳藻》中發表了她的短篇小說《不幸的她》, 主人翁「她」離開朋友的原因是:我不忍看了你的快樂,更形成我的淒清!《不幸的她》而「她」的想法是:別了!人生聚散,本是常事,無論怎樣,我們總有藏著淚珠撒手的一日!《不幸的她》十二歲的張愛玲已恣意展現生命的灰暗面,也許當時已預見她孤獨地走向荒涼盡頭的端倪。張愛玲十七歲,父親再娶。及後,張愛玲曾跟繼母孫用蕃吵嘴,被父親打了一頓,鎖進大宅房間,幽禁了半年,最後她逃走,與母親同住。她將這段經歷寫成英文散文《What a life! What a girl’s life!》,刊登於1938年的《大美晚報》上,成為她第一篇刊登於報刊的文章。而這段不能磨滅的慘痛經歷在她往後的作品中,一次又一次地被改編重現。張愛玲在上海中學畢業後,本已被倫敦大學取錄,因歐戰爆發未能成行。1939年轉往香港大學攻讀文學。珍珠港事變後,張愛玲被迫停學,逃難返回上海,入讀聖約翰大學,半工半讀,最後輟學,賣文為生。1943年,22歲的她開始在上海《紫羅蘭》、《萬象》等雜誌發表《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等作品。不到兩年時間,已先後完成了《傾城之戀》、《封鎖》、《心經》、《紅玫瑰與白玫瑰》 等等人生中大部份重要作品。張愛玲23歲紅遍上海,達到寫作事業高峰。在動盪的時代,她與情場老手胡蘭城結合,成為許多人談論的焦點。這段受盡嘆息的婚姻也不長久。戰事結束後,胡蘭城背負漢奸之名避走溫州,張愛玲到埗後,發現他已另有女人,於是分手。於2009年面世的《小團圓》中,張愛玲寫出了這段愛情的無奈: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現出愛情的萬轉千迴,完全幻滅了之後還有什麼東西在。《小團圓》1952年,張愛玲重返香港,替美國駐香港新聞處翻譯文學作品,包括:《老人與海》、《愛默生文選》等,並完成《秧歌》及《赤地之戀》等作品。宋淇是張愛玲同事,夫婦二人與張愛玲成為終身好友。1955年秋天,張愛玲以難民身份由香港前往美國,生活艱苦,繼續筆耕,並以寫劇本為生,隨後遇上劇作家賴雅,成為她第二任丈夫。 1967年賴雅逝世。張愛玲在遺囑中將所有遺產及遺稿送贈予宋淇夫婦。她過世後,過往的書信及文獻陸續被發掘,晚年的作品也得以面世,讓讀者多了解她這幾十年來的生活。中國人喜歡大團圓,兒孫滿堂才是一個成功的家庭,然而,張愛玲歷經了兩段婚姻,無兒無女,以傳統眼光看來,張愛玲是淒涼的。有人覺得她活得很孤獨,死得很寂寞。張學研究者陳子善強調每個人有不同理解:「那一個作家不孤獨呢?張愛玲選擇了這個!這是她主動的選擇。」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王德威認為:「有時候太多的用我們眼光去過份的同情她,我覺得以張愛玲孤僻的個性,她選擇了這樣的生活,從她事前立好的遺囑已看見她的決心。」張愛玲的遺囑中,她希望身後 「把身體化成灰,撒落在世界最蒼涼的地方。」王教授說:「她是個很決絕地執行生命意志的人。」
2+2=5 Two and Two Always Makes up Five 港式華麗與蒼涼 2015.11.14
〔我有一千個理由不寫這一篇的,但想想也有一千零一個理由去寫。〕
先說不寫的理由啦。香港電台「華人作家」系列,首二集有董啟章,熟人自我捧場,固然唔好;到其他集去踩場,更是唔啱——且看節目片頭,張愛玲董啟章字粒並排,實有不敢當的錯置感啊。
(唔好問我另外九百幾個理由是什麼。這叫修辭。)
但我還是想提一下——也順道提醒自己——香港人,其實真有別人所不及之處,即使在文化領域。我們實在要加把勁,在所有值得表現與努力的地方,都不要錯過,不要掉以輕心。
我想說的是,華人作家第三集「張愛玲——華麗的孤寂」其實是幾好睇,也蠻有意思的一輯。製作上,包括了洛杉機、愛荷華、哈佛、台灣、上海,甚至溫州的片段,矢志緊隨張愛玲的一生足跡。除了較為人所熟悉的前半段成長與成名經歷,也頗細緻地展現晚年美國生活以至晚期風格,例如身後出版的《小團圓》等作品之自我指涉等,都是難得的題材。
其次導演對張愛玲一生的居所頗有偏好,亦讓我們看到從小時仿西式大宅以至荷里活公寓時期鄰居的訪問,不單珍貴,且有獨特的生活感。我不肯定這是「港人」才有的拍攝角度,但節目中有關作家經濟生活的描述頗有港味,像1968年起的皇冠出版社版稅銷量帳簿,密密麻麻的一大本,每欄都蓋有「本版本期 全部結清」的大印,如果我沒看錯,大部份都是五位數字,就算是台幣,數百數千本的印,看後有為作家的晚年鬆一口氣之感。
訪問當然少不了,「祖師奶奶」作者德威教授一錘定音一定在場,專業到達「迷」級的學者陳子善教授深情出鏡,「也是好的」。但最讓我覺得特別甚至有點親切的竟是宋以朗。親切的當然不是指個人層面,而是那種「香港精神」的親切。宋淇夫婦與張愛玲如何相知相交,在各種陸續發表的晚年書信與傳記中一清二楚。但他們的兒子,竟也在父母去世以後務實地承擔張愛玲遺產繼承人的各種事務。也許因為宋以朗本身不從事文學研究相關工作,就平添了一份踏實無私的使命感。
可以想像有多少人妒忌宋先生,但你看他說在家中儲物室掛勾上的一個膠袋發現一大包張愛玲的剪報書信時的平靜,可以看出他是如何繼承當年父母救人於困扼苦悶中的心思。而這個寶藏,這些難得的人,就在香港,九龍嘉多利山。
上海有近距離觸摸傳奇的張迷,台灣有形神俱備守護有加的張迷,香港的張迷,都很生活化,默默地介紹工作、出主意、解愁悶、抱不平,一切盡在《張愛玲私語錄》。
所以我覺得「張愛玲——華麗的孤寂」雖然標題不怎新鮮,但內容卻是平實、有港味、接地氣,看出香港在張愛玲一生中的意義,不簡單。可是——
可是,香港製作中偶然的欠專業,也很叫人痛苦。先講最驚嚇的︰
這兩個人怎麼可以「真的非常般配」啊?那是錢鍾書! 不是胡蘭成。天!
在此只希望遠在北京的楊絳女士生活愉快、壽比南山,不會有機會看到香港這一輯「華人作家」。
這幅「對照記」在片中出現三次,看一次痛一次。錢楊絕配,於心不忍啊。究其原因,網上research之累也。這張「合照」,出自網圖,以訛傳訛,就係咁解。對於常以Google搜圖備課的人(me!)來說,真是一個絕絕絕絕大的棒喝啊。
其他的砂石彷彿就不大重要了,但有些仍希望製作方面多加留意,例如︰
1. 題在照片後的金句,千迴百轉,張迷都會背︰「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裏,但她心裏是歡喜的,從塵埃裏開出花來。」不可以隨手變成「從塵埃裏開出火花」啊。雖然塵埃開出花來也不見得很通,但塵土之低微,因有喜悅成花,有體會者自然明白。總之,張腔之下,斷不會歡快地從塵土擦出愛火花的。(除非此句有新版本出土,但到時我還是死不會承認這愛火花的。)
2. 又,珍貴的信件與手稿可以近鏡看到,很難得。那麼難得節錄一二,就最好校訂清楚,不通的句子就不要加在祖師奶奶身上了。例如講述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在碼頭惜別,登船後離情難遣,就寫信給夫婦二人,我在旁述中聽到「我一路哭向房中」,正要想什麼是「哭向」房中——
就看到下一個鏡頭的手跡︰
右上角,原來是「我一路哭回房中」。
3. 又例如,千辛萬苦找來的佚作,再出版,手稿為證,是《異鄉記》︰
但字幕一出來,又成了變形記,I mean,《異香記》︰
香港,實在是一個異香撲鼻的地方,這裏沒有諷刺,真的,肥土鎮也好,V城也好,小小一個地方,總能夠在歷史邊緣或轉折處,發揮異樣的作用,例如在張愛玲研究上,出現如此突破的一筆遺產與繼承者。又或者在這樣一輯「華人作家」系列中,出現張愛玲的柴米油鹽(而幾乎沒有提及任何一篇名著的內容,不要說是演繹了),我覺得這都是別處沒有的態度。
只要我們,再加多一點點點點的努力,有一天做到務實中見華麗,不是很美好嗎?我今天網民上身地Cap圖找穿崩似的寫一大篇,是希望在覺得我無聊的人以外,也有人會看到一點「愛之深」。小錯難免,但一點一滴堆積起來,就成了對作家的輕忽,這才是文學最大的蒼涼。p.s. 你一定會問,咁華人作家系列「名字的玫瑰——董啟章地圖」呢,你又寫唔寫呀?嗯,唔駛急,我會寫的。有朝一日。但未必在本Blog。:)